發布日期:2009-04-10瀏覽次數: 次信息來源: 邱伏生
物流成了第十大振興產業,一時間物流人彈冠相慶—物流時代真的到來了!
于是,人們都在拼命開會,主題不外乎以下幾個:
1. 一邊迎接危機,一邊趁上這趟振興的春風,做大作強;
2. 如何將物流產業的振興細化
3. 如何更好的建立物流園區和體系
4. 如何推出更好的物流服務
5. ……
說白了,就是如何在這個春風下大家如何更好的沐浴春雨,分一杯春的甘露。
這些會當然應該開,而且,我們確實應該相應國家的政策傾斜和方向。
但是,我們中間真正做物流的人們應該認識到:即使沒有政策傾斜!難道我們就不要細化物流、標準化物流、更好的服務嗎?
我們似乎都忘記了一件事:物流是為誰服務的?或者說物流業振興的前提是什么?
筆者在2008年11月份在金茂大廈參加了一次中國物流業的盛會,會上很多專家提出了諸如物流融資、物流服務模式、物流業務擴大化等的專業意見,當然也有不少企業在現場說“我有從上海到東北的車子,歡迎合作”之類的話,但是總覺得缺少點主心骨的味道。
2008年12月份,筆者在河南參加了當地政府搭臺,企業唱戲主題為振興物流的物流研討會,來自國家發改委、交運部門、金融部門、物流企業、贊助企業等100多家機構和超過400人,會議研究的主題非常寬闊,讓人聽起來非常振奮—我自己的感覺就想:要是我有自己的話就到該地去參與招商引資,做一個大型的物流企業享受那么多的利好政策!
2009年1月份,筆者參與上海一次物流與供應鏈的研討會,在演講中一位物流專家說了:采購不是供應鏈,倉庫更不是,生產也不是,軟件當然也不是,只有第三方物流(或者人們傳說中的物流業)才是供應鏈振興的根本!
……
于是,我找不到北!
人們都在宣傳物流,都在講第三方物流,可是,物流到底要干什么都不知道。
于是我不再喜歡參與冠名“物流/供應鏈”的研討會。
記得1999年,我們給中國的第一家物流改革的企業作規劃的時候,講到3PL,一位事業部長說“3PL,那不就是我們的三匹機嗎?”看來,十年過去了,人們對于物流的歷史使命還是沒有承擔起來。
金融危機了,制造業很艱難,于是無物可流了。
于是路上車子少了,于是人們說:要多買車子!
空跑的車子也是物流?!
一句話,只要中國的制造業沒有上去,中國的物流業就不是那么好振興的!
這里包含三個方面的問題:
一,
制造企業沒有訂單,沒有生產,沒有流動,物流無物可流,物流產業即使振興,我想那一句話很實在“不振興是等死,振興是找死!”,這就和做大未必作強一樣!
二,
制造業有訂單,有生產,而且很興榮,但是他們的物流管理很差,沒有到專業化管理和物流外包的層面上—人家都不愿意外包了(雖然很爛但是,我的地盤我做主),我們又靠什么吃飯?還是無物可流。
三,
制造業外包了,結果由于各種因素,我們的物流業承擔方“搞不定”,結果人家怨聲載道,下次不給你了!于是只好不斷的招投標,不斷的換供應商,不斷地降低服務的品質,形成惡性循環。我就聽到很多生產企業的物流經理說“現在要找一家合格的第三方物流真不容易!”更多地聽到第三方物流老總說“現在生意不好做,競爭太激烈了,累??!”
第一種情況不用說,這是大環境的問題,需要更廣闊的支持。
第二種情況是一個前提,需要更多地生產企業人們理解物流外包的戰略意義,這恐怕就是物流咨詢師的歷史使命了!
第三種情況就是所謂的物流業的問題了。
我們不懂生產企業,如何給人家提供服務?
現在的生產企業都趨向小批量、多批次、快節奏,傾向準時化JIT的生產方式,他們需要無微不至的物流服務,就像小孩需要細致關懷一樣;我們的物流服務提供方總是喜歡追求大訂單,對于小的需求總是不感興趣。結果大訂單拿不到,小訂單不愿做,于是就處于半拉子物流了。
記得奧運期間,奧運的很多藥劑和針劑需要貼標簽,當時量很小,人家需要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服務,結果都是不屑一顧“我們為奧運服務,這種小事我們不干!”于是,奧組委給了一家小型的物流公司,“那個老板是傻瓜!”他很認真地做完了,效果很好,結果整個奧運會的醫藥和善后物流服務都給了他,而且是小批量多批次的訂單,三個月下來超過5千萬了!
“他怎么就那么幸運呢?一定和什么人有關系!”業界同仁這么說,心里有點不是滋味。
99年海爾也要找合適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來承擔海爾的物流服務,結果來了30家投標,沒有一家獲得滿意,其實,當時作為咨詢顧問的我們,非常清楚海爾需要什么,其實他們很簡單:生產物流,準時化物流,保姆式的物流??墒?,當時的投標方,只強調“我們有多大,我們給誰做!”現在想來有點滑稽—他們都沒有考慮:需求方需要什么?!更讓很多人想不通的是:海爾竟然自己做物流了!
03年美的集團也需要采購、生產物流,一輪下來,結果只好自己做,局部外包—很多朋友還抱怨“老邱,你在美的做咨詢這么多年,關系這么好,干嗎不介紹給我呢?”
05年一家藥業公司需要醫藥物流服務方,我們介紹了幾家過去,結果人家都說不合格,結果只好自己做了(后來人家還埋怨我說“你介紹的物流公司怎么這個樣子,不專業!”)。
08年,重慶、上海、長春的幾家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在物流改造告一階段后,需要采購物流服務,參與的人很多,結果中標的都是不起眼的公司。還有一家到現在還在找全部外包呢。
……
09年四月份,珠海,由香港、珠海和格力公司一起組辦的“制造業、金融業、物流業攜手”的物流研討會,真正以生產企業需求作為標桿,物流企業唱非主角,結果成就了主角的夢想。
也許,我們需要某些成長的時候,先放下一些意識中固有的東西會更好。
我的意思,不是埋怨我們的服務提供方,更不是對于振興物流產業抱著消極的態度,而是,覺得我們在振興產業政策到來之時,應該做點什么?改變點什么?